开云体育游戏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010-62105101

工作平台 | 企业邮箱

开云体育游戏:通勤更快、小区焕新……重庆城市颜值+内涵 UP↑ UP↑

开云体育网: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十五场),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住房城乡建设高水平发展成效。

  市住房城乡建委党组书记、主任唐小平介绍,城市更新是推动一个城市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抓手,尤其是在城市工作由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城市更新越来越成为推动一个城市提升城市能级和产业能级的有效路径。

  近年来,重庆在城市更新当中,坚持统筹产业能级和城市能级,始终将提升品质、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梳理问题短板、全面梳理闲置空间,找准城市更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持续打造更加宜居、更有活力、更高品质的现代化城市空间,推动城市更新取得了积极进展。

  通过城市更新消除了一批安全风险隐患。坚持体检先行,在城市更新中统筹地上与地下、统筹面子与里子、统筹硬件与软件,着力消除城市在住房和地下管网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隐患,全方面提升这座城市本质安全水平。

  五年来,改造城中村3.24万户、危旧房1.47万户,更新改造老旧小区8074个、惠及群众232万户,整治房屋外墙安全风险隐患2.8万栋,新改建城镇排水管网超过1万公里,城市建成区排水管网的密度达到了15公里/平方公里、居西南第1。

  在城市更新中补齐了一批功能短板。聚焦群众出行不便、道路设施老化、停车场配套不足、公共空间品质不高等短板弱项,将老旧小区改造与“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现代社区,同步建设、同步打造。

  五年来,新增停车泊位6.4万个、充电设施1.3万个,更新加装电梯1.15万台,新设综合超市、便民市场等服务网点3500多个,增补养老托幼、社区食堂等3000多处,有效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打造了一批生活消费创业新场景。全面梳理盘活老厂区、老街区和零星地块等闲置资源,通过空间重构、功能调整、导入社会资源等方式,为“旧空间”注入新业态、新功能,让沉寂的街巷重新鲜活起来,让闲置的资源用起来。五年来,重庆实施城市更新项目223个,建设了像观音桥商圈片区等15个功能品质提升项目,活化工业遗产、老旧街区超过1200万平方米。

  4月15日,改造后的江北区观音桥商圈东环道2号天桥。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比如像江北观音桥商圈通过更新改造后,今年上半年客流量日均超过60万人次、同比增长20%,这些商户普遍感到生意更加好做了,营业额同比增长12%。再比如,像重庆仪表厂,原来的一个老厂房,更新改造以后,打造了三狼企业公园,目前已经入驻的企业有140多家、员工5000多人,大多数都是年轻人,大家十分喜爱三狼企业公园这个环境,扎堆“抱团”创业,目前年产值已经接近12亿,成效非常明显。

  目前,重庆一共有22项城市更新的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6个项目入选了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并在城市更新示范城市绩效评价当中获得了全国A档第1名的好成绩。目前,像山城巷、戴家巷、下浩里、龙门浩以及北仓等一批城市更新项目慢慢的变成了广大市民、外来游客休闲旅游打卡目的地。

  近期,重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市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印发了持续推进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将聚焦2027年直辖30周年这个关键节点,通过滚动实施一批提品质、聚产业、惠民生、促发展的城市更新项目,打造一批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让人民群众看到这座城市实实在在的变化。

  市住房城乡建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席红介绍了“十四五”以来,重庆在轨道和道路建设上取得的成效。

  席红介绍,重庆是著名的山城、江城,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的独特地形地貌,既孕育了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又给城市交通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十四五”期间,重庆围绕绿色出行,织密轨道交通和城市道路“两张网”,全力推进缓堵促畅,轨道穿楼、云海列车、魔幻立交已成为重庆标志性的交通景点。

  在轨道交通方面,“十四五”期间,新建成投用9号线条轨道线公里,重庆已建成世界上顶级规模的山地城市轨道网络。目前,轨道站点已达332座,覆盖了机场、高铁站、中心城区商圈以及大型居住区,轨道交通已成为重庆市民公共出行的首选方式,重庆正加紧谋划第五期轨道建设规划。

  在城市道路领域方面,“十四五”期间,中心城区新增城市道路1240公里,通车里程较“十三五”末增长了22%,中心城区基本形成相互连通、层次分明的立体交通体系。在提升通达性方面,建成了红岩村大桥、郭家沱大桥等10座跨江桥梁,也建成投用了龙兴隧道、土主隧道等4座穿山隧道,其中被网友称作“星际穿越之门”的白居寺大桥,是世界上最大跨度公轨两用斜拉桥,建成投用后市民从钓鱼嘴至李家沱的通行时间由原来的40分钟缩短至10分钟。

  在提升便捷性方面,打通254条未贯通道路,新增624公里山城步道,这些跨江大桥、穿山隧道、半山崖线既是市民出行的便捷通道,更是重庆这座城市特有的交通风景长廊。

  市住房城乡建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郭唐勇介绍,城市设计是城市的灵魂,在“十四五”期间,重庆坚持设计为引领,推动山城江城独特风韵与建筑美学的交相辉映,打造了一批具有鲜明重庆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构建了一支涵盖院士、大师在内的设计人才队伍。目前,全市设计企业一共有749家,提供就业岗位超过5万个,他们以专业智慧执笔城市蓝图,为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首先,重庆以设计锻造精品、提升城市美学。加强城市设计对城市界面的精细化引导和管控,在设计环节精心考量空间、色彩、材质等要素,用心打磨每一处城市场景,让城市更显山水人文之美与时代风尚之韵。

  在重庆国际航空港,将“鲲鹏展翅”设计理念融入江北机场T3B航站楼,让交通枢纽成为展示城市美学的“第一窗口”。在两江新区龙兴足球场,巧妙融入“火凤凰”“飞轮”等创意,打造具有重庆气质的“足球殿堂”。在化龙桥片区,依托陆海国际中心打造城市地标,以“双喜”幕墙勾勒嘉陵波光与山峦剪影。

  其次,让设计扎根一线、服务民生。大力推进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三师”团队深入社区,沉浸式、陪伴式引导社区居民“照单点菜”,找准居民所需所盼,通过优化设计消除安全隐患,修缮公共空间,补齐无障碍和适老适幼等设施,在留住烟火气、岁月感、书香味的同时,让老街巷更有活力、群众生活更有温度。

  例如,在江北区塔坪北仓片区,注重保留街巷原有尺度,打造青年夜校、生活美学馆、创意餐厅等一批全新城市空间,成为市民游客的青睐之地。“十四五”期间,重庆累计组织2539名设计师走进1928个社区提供专业服务,实现了区县全覆盖。

  第三,用设计引领变革、助力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持续迭代升级建筑规划设计标准体系,在轨道、桥梁等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中,大力推广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全领域、全过程数字化管理模式,积极发展智能建造、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加快培育建筑领域新质生产力。

  以重庆东站为例,按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相较于传统建筑,每年能节约空调和照明用电618万度,对应减排二氧化碳约2200吨,相当于种了14.7万棵树。“十四五”期间,我市累计实施装配式建筑近7000万平方米,建成绿色建筑1.7亿平方米。

  市住房城乡建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陈拥军介绍,住房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群众的安全安居乐业。“十四五”期间,重庆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一直在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大力推动“好房子”建设,持续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取得了一定成效。有以下三个方面:

  努力满足群众刚性住房需求。坚持因城施策、一区(县)一策,优化住房套数认定、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支持“以旧换新”等,鼓励区县因地制宜出台购房补贴政策,降低购房成本,支持居民合理住房消费。

  五年来,全市销售新建商品住房约1.3亿平方米。到2024年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较“十三五”末提高2.1平方米。

  积极支持群众改善性住房需求。聚焦全链条提升住房标准、设计、材料、建造、运维水平,制定“好房子”技术导则和评价体系,加大“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建设力度,打造了一批备受市民青睐的“好房子”项目,推动群众住房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加快转变。

  目前,全市已有“好房子”项目105个,其中在售项目73个;两江新区、江北等区域的“好房子”项目开盘即热销,首月售出八成以上的房子。

  更好满足群众租住需求。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实施建议》及系列配套制度。通过中央财政资金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累计培育了100余家专业化住房租赁企业,形成了辰寓、嘛嘛公寓等10余个本地住房租赁品牌,打造了中山四路83号公寓、照母山青年公寓等一批租赁住房示范项目,在轨道站点、商区、园区、校区、院区等 “一点四区”筹集市场化租赁住房40余万套,形成了分散式与集中式有机结合的租赁住房供给体系。

  下一步,市住房城乡建委将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统筹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满足群众多样化住房需求,推动全市房地产高质量发展。

  市住房城乡建委党组成员,市公租房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波介绍,近年来,重庆围绕解决群众住房困难问题,切实构建了公租房兜底保障、保租房阶段保障、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长效保障的住房保障体系。全市一共建成公租房58.3万套,筹集保租房30万套,开工建设配售型保障性住房1.3万套,多渠道托举住房困难群众“安居梦”。

  首先,通过公租房提供兜底性保障。凡是在重庆稳定就业,住房和收入标准符合标准要求的群众,都能申请公租房。在全国率先打破公租房保障户籍限制,农民工等非流动人口均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

  其中,对城镇户籍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依申请应保尽保。还大力实施公租房品质提升,扎实开展“微更新”系列行动,对运动场所、小区绿化等进行提档升级,着力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

  同时,打造了一批公租房“社区人物肖像”“温暖小窝”“梦享家”等公益品牌,持续培塑崇德向善的社区文化氛围。

  其次,通过保租房提供阶段性保障。保租房是由政府牵头,通过减免相关税费、提供财政补助等方式,引导多方主体建设运营,为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提供长期、稳定租赁的住房。为促进职住行平衡,重庆重点围绕“一点四区”,即轨道交通站点和商业商务区、产业园区、校区、医院院区筹集保租房,让新市民、青年人在重庆“有房住、好就业、利出行”。今年,重庆还在“渝快办”上线了“地图找房”功能,更便利大家查找心仪房源。

  最后,通过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提供长久性保障。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由政府划拨土地建设,城镇户籍居民、本地工作人员和经人才管理部门认定的各类人才,有住房困难的,可以家庭为单位申请购买。同时,制定了保障性住房“好房子”设计导则,努力将保障性住房打造成“好地段、好配套、好品质、好服务、好价格”的“好房子”。

  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重庆在确保住房困难群众“住有所居”的同时,将逐步提升居住品质,持续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保障性住房小区进行下沉,切实构建“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元化、多层次住房保障格局,努力打造居住、社交、就业、商务、文体、生活“六位一体”安居乐业新场景和群众美好家园,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坚实的住房保障。

  市住房城乡建委党组书记、主任唐小平介绍,重庆是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顶级规模的城市,要实现我们这座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数字化是必由之路。

  近年来,市住房城乡建委全面落实数字重庆建设部署要求,紧扣住建领域三大核心业务,就是工程建设、住房建管和城市治理这三大核心业务,全力推动数字住建基本能力建设,目前已经实现了核心业务数字化率、数据归集共享率和应用三级贯通实战率“3个100%”,着力打造实战管用、基层好用、群众受用的实践成果,全面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和住建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在数字工程方面。聚焦提升工程质量,构建全行业全周期数字化服务体系,上线了工程智管、工程建设审批在线等一批应用。

  以工程智管为例,聚焦打造数字工地,推动人工智能、BIM孪生、物联传感等与实体工地深层次地融合,实现工地现场作业人员、机械设备、施工行为等全方位、24小时数字化监测,施工安全风险可实时感知、预警、处置。目前,已打造数字工地4000多个,工程事故同比下降30%,重大事故隐患排查及整改率位居全国第1。

  二是数字住房方面。聚焦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上线了渝悦公积金、公租房智管、渝悦安居等应用,精准服务群众住房保障民生大事。

  比如渝悦公积金上线后,群众能够最终靠手机app、微信小程序等实现公积金业务全程线上办理,办理效率相较于过去提升了90%以上,而且重庆实现了成渝两地公积金通缴通办、互认互贷,这也是一个极大的便民举措。

  再比如,通过在“渝快办”上线公租房申请“一件事”,实现了公租房从申请到审核、到配租等“一网通办”,目前配租的频次从过去每个季度1次提高到现在每周1次,效率大幅度的提高,群众入住公租房更便利、更加快捷。

  三是在数字城市方面。聚焦超大城市治理当中最不托底的问题,上线了数字管线、城市内涝治理、城市体检等一批重大应用。

  比如,数字管线通过“数字孪生”技术,目前已经实现对中心城区四类重点管线全量三维建模并落图,将地下管线从过去的“黑箱子”搬进了“白箱子”,赋能管线更新改造一次开挖、一次成型。应用上线以来,管线%,有效解决了马路反复开挖、第三方破坏等难题。

  再比如,城市内涝治理应用上线以后,我们依托AI赋能,构建起全域内涝风险“一张图”,解决了过去在城市内涝防治方面“盲人摸象”的问题,实现了内涝风险精准预警、响应、处置、评估全闭环数字化治理,并融入到了三级治理中心。应用上线以来,内涝处置效率提升2倍,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下一步,市住房城乡建委将持续提升重大应用实战能力,着力打造“AI+城市规建运治一体化”等一批标志性综合场景,全面融入三级治理中心,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贡献住建力量。

  市住房城乡建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郭唐勇介绍,“十四五”期间,全市住建系统围绕建筑业改革发展、企业和人才培育、建造技术创新等方面持续用力,产业体系持续优化、建造技术明显提高、整体实力稳步提升。

  抓企业培优育强。重庆全力做大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集群,新培育本地特级企业4家,总量达14家。同步做强骨干企业新力军,新引进落户建筑央企36家,总量达61家。

  帮助企业扩展市场,先后在四川、新疆、广东、浙江4省区建立建筑业驻外帮扶联络点。“十四五”期间,施工公司数量由1.6万余家增至2.2万余家、增长39.7%,新培育自有工人试点企业96家、高级技能工人1723名。

  抓行业转型发展。重庆立足“数字化设计、工业化生产、智能化施工、可视化运维治理”技术路线,以建筑机器人研发应用为重点发展智能建造,一体推进建筑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发展,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数字住建+智能建造”行业转型发展新模式。

  “十四五”期间,我市共有29项智能建造经验做法获全国推广,已累计培育智能建造试点区县10个、试点项目55个、示范企业17家。

  抓服务效能提升。重庆大力推行企业资质告知承诺审批,企业网上申请后,3个工作日内便能取得电子资质证书,实现企业“零跑路”。在全国率先试点联合竣工验收,支持单位工程单独验收,惠及3000余个项目。

  持续深化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时间由250个工作日压减至56个工作日、压减比例达到78%,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由176个工作日压减至34个工作日、压减比例81%,促进工程建设项目早投产、早见效。